了不起的她们,值得世间所有美好!

时间:2020-03-09       作者:大方集团

当窗云鬓卸红妆,驱瘟灭疫作战场。

己亥末,庚子春,荆楚大疫,染者数万,众惶恐,举国防,皆闭户。医者钟南山,率数万白衣入疫区,青丝白发皆身先士卒,死战不退……

2020年新年伊始,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国,举国上下同心抗疫。阴云之下,武汉这座“英雄城市”成了这场“战疫”的最前线,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白衣天使逆行奔赴前线支援同行,共同去守护这座城市。据统计,守护这座城市的医护人员当中,女性人数超过了10万人,占比超过60%。在护士群体中,女性的占比则是90%。

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冲锋陷阵的主力军中有超过一半的“战士”都是女性。巾帼不让须眉的她们争分夺秒从死神手中抢人。

全身加厚的防护衣和层层叠叠的口罩,依然挡不住她们向新冠肺炎宣战的勇气。她们的那份霸气,即使被遮住了嘴巴、耳朵、身体,也会从坚毅的眼神中迸发出来。从40后到00后,她们是“战士”,是妻子,是女儿,是妈妈,但首先,她们是女性。

5e659ec09743d.jpg 5e65a1168db4a.jpg 5e65a12d25fd4.jpg

5e65a156722f4.jpg 5e65a1713e8d7.jpg 5e65a18bee205.jpg

5e65a1a985d57.jpg 5e65a1c120226.jpg 5e65a1f14a1bb.jpg

我们常说“妇女能顶半边天”,这句话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了有力证明。

微信图片_20200309095615.png


露宿风餐誓不辞,饮将鲜血代胭脂。

凯歌马上清平曲,不是昭君出塞时。

 01


妇好

10.jpg

妇好,商王武丁的王后,她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将,也是商王武丁最信赖的女祭司。

“妇好”并不是一个人名,而是一个特定的称谓:“妇”是对与商王有密切关系的女性的称呼,其中一部分是商王的嫔妃,而“妇好”的“好”则是这位女性的名或是标示出身的区别字。也就是说,被称为“妇”的人,在当时的妇女中是有特殊地位的,因此,这些女性中的部分人才能在甲骨上留下自己的名字。现在通常称呼的、看似带有贬义色彩的“妇女”,在商代却不是一般女子随便使用的。

我们可能不怎么了解妇好的生平,但大多数人应当都听说过,安阳殷墟妇好墓。妇好墓是目前已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,在中国考古史、殷商史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。在她的墓室里,出土了共出土了1928件陪葬品,其中,铜器总计468件、玉器755件,石器、骨器约700件,贝类则有6000多个,《国家宝藏》曾有一期专门讲述过妇好的故事。

武丁与妇好,被人们赞为浩荡壮阔的殷商盛世中一代绝世佳偶。

殷高宗武丁,是儒家尊奉的圣君,妇好是他的王后。在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,有两百多次提及妇好,记载了她征战、生育、有疾、去世后的状况等。妇好墓随葬品中那些象牙杯、骨刻刀、绿松石、孔雀石、玛瑙珠等精美的宝石,可爱的石器,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雍容美丽的尊贵女性,而那些青铜器,那些铭文,比如那件象征国家军权的大钺,让我们知道,这位王后并不是后宫里默默无闻的弱女子,她能征善战,深得武丁信赖,经常主持祭祀,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势力。

武丁作为商代中期勤政开明的君主,他的时代被称为“武丁中兴”,而妇好,是王后也是女将,曾率军队抵御鬼方,东南伐夷,西败巴军,北讨土方,为商王朝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
可惜的是,妇好年仅三十三岁便因病去世,徒留传说于人间。而她的英年早逝,也影响到了儿子兄己的前程,妇好去世后,兄己成了无根之草,武丁抵挡不住谗言最终将他流放致死。是的,武丁共有三位正妻,所以,妇好不见得便是武丁最为心爱的妻子,当初娶妇好可能是看中了妇好背后的家族势力,但不可否认,妇好以短暂一生在历史中留下璀璨光华,是源于她不输于任何男子的能力,而并非依附于武丁。

殷商宗有贤子孝己,其母早死,高宗惑后妻之言,放之而死,天下哀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节选自《太平御览·帝王世纪》


02

平阳昭公主

11.jpg

平阳昭公主,(?-623年),李渊第三女,李世民同母姐。唐公主之首,真正的巾帼英雄,才识胆略不逊于她的兄弟们。她并非在宫闱之中长大的传统公主,而是见证和参与了李唐皇室崛起的一位大将。

当年李渊在太原起义兵,公主和驸马柴绍住在长安,柴绍想一起举事,但是不放心公主一人在家,公主安慰夫君放心走后,就变卖了家产,拉起一支七万人的队伍,和父亲南北呼应。平阳昭公主治军严明,所到之处秋毫无犯,被尊称为“娘子军”。据传她每战必克,隋将屈突通就曾经在她手下连吃几场大败仗。

六年后,公主去世,李渊下旨按将军规格下葬,奏军乐,加羽葆。有大臣说:“公主毕竟是女流,行军乐恐怕不合礼仪。”李渊反驳道:“确实没有听过女子葬礼用鼓吹,可你有听说过公主举兵起义,亲临战阵,擂鼓鸣金,参谋军务吗?以军礼为公主举办葬礼,有何不可!”李渊坚持用将军礼仪安葬女儿,追赠谥号为“昭”,有“明德有功”之意。

平阳公主,高祖第三女也,太穆皇后所生。义兵将起,公主与绍并在长安,遣使密召之。绍谓公主曰:“尊公将扫清多难,绍欲迎接义旗;同去则不可,独行恐罹后患,为计若何?”公主曰:“君宜速去。我一妇人,临时易可藏隐,当别自为计矣。”绍即间行赴太原。公主乃归鄠县庄所,遂散家资,招引山中亡命,得数百人,起兵以应高祖。时有胡贼何潘仁聚众于司竹园,自称总管,未有所属。公主遣家僮马三宝说以利害,潘仁攻鄠县,陷之。三宝又说群盗李仲文、向善志、丘师利等,各率众数千人来会。时京师留守频遣军讨公主,三宝、潘仁屡挫其锋。公主掠地至盩厔、武功、始平,皆下之。每申明法令,禁兵士,无得侵掠,故远近奔赴者甚众,得兵七万人。公主令间使以闻,高祖大悦。及义军渡河,遣绍将数百骑趋华阴,傍南山以迎公主。时公主引精兵万余与太宗军会于渭北,与绍各置幕府,俱围京城,营中号曰“娘子军”。京城平,封为平阳公主,以独有军功,每赏赐异于他主。六年,薨。及将葬,诏加前后部羽葆鼓吹、大辂、麾幢、班剑四十人、虎贲甲卒。太常奏议,以礼,妇人无鼓吹。高祖曰:“鼓吹,军乐也。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,亲执金鼓,有克定之勋。周之文母,列于十乱;公主功参佐命,非常妇人之所匹也。何得无鼓吹!”遂特加之,以旌殊绩;仍令所司按谥法“明德有功曰昭”,谥公主为昭。

——节选自《旧唐书·柴绍列传》

《汉语大词典》:“娘子关,相传平阳公主率娘子军驻此,故名。”

03


梁红玉

12.jpg

梁红玉,(1102-1135年),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。

她是赵宋大将韩世忠之妻,是韩世忠身后《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》上所载的杨国夫人,可能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拿朝廷工资的女性(后宫除外)。

史料记载为梁氏,"红玉"则见于野史和民间话本。明朝万历首辅张四维所撰传奇《双烈记》里写到:“奴家梁氏,小字红玉。父亡母在,占籍教坊,东京人也。“她本出身将门,后家道中落,沦为官妓。但她文武皆善,不卑不亢,颇得世人尊重。后来她与韩世忠在庆祝平定方腊起义的庆功宴上结识,遂成为夫妻。相比于烟柳巷,疆场显然更适合这位奇女子展现她的飒爽英姿。梁红玉多次随夫出征,参与了平定苗傅叛乱的战役;后与丈夫并肩,在建炎四年长江阻击战中亲执桴鼓,共同指挥作战,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,从此名震天下。此后她独自率军,辗转于多个战场,为抵抗金军立下大功。在苗傅、刘正彦叛乱中,韩世忠、宋高宗被胁迫,宰相朱胜非与隆佑太后派梁红玉出城,“太后召见,勉令世忠速来,以清岩陛。梁氏驰入世忠军,谕太后意。世忠等遂引兵至,逆党惧。”她的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挽救了朝廷,扭转了局面,后来, “金兵至,则世忠军已先屯焦山寺。金将李选降,受之。兀术遣使通问,约日大战,许之。战将十合,梁夫人亲执桴鼓,金兵终不得渡。”这便是“梁红玉擂鼓战金兵”的由来。

生命的最后,她和韩世忠一起驻守楚州(今江苏淮安区一带),"兵仅三万,而金人不敢犯"。

那一年,梁红玉与金兵战于淮水,遇到埋伏。金军百倍于己,身被数创,肠自腹间出,以汗巾裹之,血透重甲,顾左右曰:“今日得报君恩”。乃突击。敌以乱箭攒射,梁红玉力尽落马而死。死后金人蹂践争其遗体,数人各得其一体。金人曝其尸于市三日。后来金兀术感其忠烈,将遗体收集起来还给韩世忠。韩世忠死后,梁红玉被迁葬苏州灵岩山,与韩合葬。

明人做《杨国夫人传》、《英烈夫人祠记》,给予了梁红玉至高的评价。明人称她为“女中丈夫”,靖康、建炎之际,天下危,天赐忠武,以卑贱待罪之躯,而得慧眼识人之明。更纵横天下,争锋江淮,收豪杰,揽英雄,内平叛逆,外御强仇,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于将倾,古今女子,唯此一人也。青史斑斑,名节永垂。

癸未,武胜军节度使、御前左军都统制韩世忠为检校少保,武胜、昭庆军节度使,赏平苗刘之功也。上遣使赐世忠金合,且御书忠勇二字,表其旗帜,又封其妻梁氏为护国夫人,制曰:智略之优,无愧前史。给内中俸以宠之,将臣兼两镇、功臣妻给俸,皆自此始。”

——节选自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

04


秦良玉

13.jpg

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有一件馆藏重要文物,是“崇祯御赐秦良玉长袄蟒袍”,在我国古代,秦良玉是唯一一个不以后妃公主身份被写入史书列传的女性。

秦良玉,( 1574-1648年),字贞素,明末将军、军事家。历朝历代修史,除吕雉和武则天入《本纪》外,其余女性均在《后妃传》或是《列女传》中,只有秦良玉例外,她的丈夫、兄弟是依附在她列传里的。一个赫赫威名的女将军,她不是作为男性的欣赏对象而被依附存在,她凭借自己的勇猛、独立、才干,赢得了全天下人与后世修史者的尊重。

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是石柱宣抚使马援之后,因祖上有功世袭石柱县土司,后来“为部民所讼,瘐死云阳狱,良玉代领其职”。明朝的中央政府任命的西南少民土司袭职,有很多女性的身影,他们通过母女袭职,妻妾继承,女媳继承,子死母袭等等踏上政治舞台,所以,在丈夫死后,由于儿子马祥麟年岁尚小,加上秦良玉战功赫赫,无论朝野上下还是家族老小,都默认了由秦良玉接任土司的职位。

秦良玉与其他明将不同,在大家要么卑躬投降、要么内讧、要么惨败的明朝末年,秦良玉能做到忠于国朝,出兵必胜,早年间她甚至与努尔哈赤打过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,后来也将农民军罗汝才打得大败而归。当张献忠进兵蜀地时,秦良玉对家里人说:“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,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,今不幸至此,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!有从贼者,族无赦!”而张献忠始终绕过了石砫不敢前来,最后,秦良玉得以高龄寿终,享年七十五岁。

秦良玉,忠州人,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。万历二十七年,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,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。明年正月二日,贼乘官军宴,夜袭。良玉夫妇首击败之,追入贼境,连破七寨,大败贼众,为南川路战功第一。贼平,良玉不言功。其后,千乘为部民所讼,瘐死云阳狱,良玉代领其职。

良玉为人饶胆智,善骑射,兼通词翰,仪度娴雅。而驭下严峻,每行军发令,戎伍肃然。所部号“白杆兵”,为远近所惮。

崇祯三年,永平四城失守。良玉奉诏勤王,出家财济饷。庄烈帝优诏褒美,召见平台,赐良玉彩币羊酒,赋四诗旌其功。会四城复,乃命良玉归。七年二月,贼陷夔州,围太平,良玉至乃走。十三年,罗汝才犯夔州。良玉邀之马家寨,斩首六百,追败之,夺汝才大纛,擒其渠副。贼势渐衰。

当是时,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。川抚邵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,所倚惟良玉及张令二军。绵州知州陆逊之罢官归,捷春使按营垒,见良玉军整,心异之。良玉为置酒,语逊之曰:“邵公不知兵。吾一妇人,受国思,谊应死,独恨与邵公同死耳。”逊之问故,良玉曰:“邵公移我自近,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,而遣张令守黄泥洼,殊失地利。贼据山巅,俯瞰吾营。铁骑建瓴下,张令必破。令破及我,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?且督师以蜀为壑,无愚智知之。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,令贼无敢即我,而坐以设防,此败道也。”逊之深然之。已而捷春移营大昌,监军万元吉亦进屯巫山,与相应援。

其年十月,张献忠连破官军,良玉偕张令急扼之,挫其锋。会令为贼所殪,良玉趋救不克,转斗复败,所部三万人略尽。乃单骑见捷春,请曰:“事急矣,尽发吾卒,可得二万。我自廪其半,半饩之官,犹足办贼。”捷春见嗣昌与已左,而仓无见粮,谢其计不用。良玉乃叹息归。

张献忠尽陷楚地,将复入蜀。良玉图全蜀形势,上之巡抚陈士奇,请益兵守十三隘,士奇不能用。复上之巡按刘之勃,之勃许之,而无兵可发。十七年眷,献忠遂长驱犯夔州。良玉驰援,众寡不敌,溃。及全蜀尽陷,良玉慷慨语其众曰:“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,今不幸至此,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!”悉召所部约曰:“有从贼者,族无赦!”乃分兵守四境。贼遍招土司,独无敢至石砬者。后献忠死,良玉竟以寿终。

赞曰:秦良玉一土舍妇人,提兵裹粮,崎岖转斗,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。彼仗钺临戎,缩朒观望者,视此能无愧乎!

——节选自《明史·列传第一百五十八·秦良玉》


04


沈云英

14.jpg

沈云英,(1624-1660年),明末女将。幼读诗书,喜骑射。父沈至绪是武进士,在湖广道州守备任上与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战斗时阵亡。云英率十余骑奇袭张献忠营寨,夺回父尸,解道州之危。郡守上奏其功,湖抚王聚奎奏请降敕,赠沈至绪昭武将军,建祠麻滩驿,加云英为游击将军,坐父营,守道州。当时其夫贾万策任荆州都司,农民起义军攻陷荆州,贾万策被杀,沈云英受诏扶柩回乡。清军南下后辞军职,因夫死无子,归长巷故里侍亲。将军武而能文,在宗祠开馆授徒,训育族中子弟。

沈云英是萧山历史上唯一的女将军,也有人称她为最早的女教育家。毛甡(奇龄)对其高度评价,特撰《明列女沈云英传》《明特授游击将军道州守备列女沈氏云英墓志铭》。由云英开创的长巷塾学,额“云英将军讲学处”,设塾规、捐学田、选塾师,一直办至清末,沈氏人才多出其中。据闻沈家塾学专门设立奖项,“奖劝诱掖之方,胥关圣教,即今书院考列前茅必须给发红花者”,规定各科奖格。今“云英将军讲学处”石碑尚存。

道州死事曰,沈至绪,萧山人。崇祯四年武进士,官道州守备,流贼至,力战而死。其女云英,率十余骑,直趋贼垒,连斩三十余贼,夺父尸归,启营将再战,贼避之徙于邻郡。湖广巡抚王聚奎以其事闻,奉旨:“故湖广道州守备沈至绪力,守营阳临阵却敌,斩杀过当,佻生授命,生作长城,死为国殇,其赠至绪昭武将军(邬案:夏之蓉<沈云英传>作“赠至绪副总兵 ”),赐祠麻滩驿,春秋祀之。有女云英,闺房之秀,奋其弱臂,以呼残众,求尸杀寇,不用城颓,誓命哭父,知浮江出,大复仇以报亲肆弭乱,以卫国歼敌全军,保疆恢境,其授云英游击将军,仍代其父湖广道州守备,领其军。”会云英之夫,四川人贾万策者,故阁部督师标大剿营都司也。奉命镇守荆州南门。贼陷荆州,万策遇害。云英因哭辞诏命,领军俟代,乞卸巾鞲,始扶槥椟,归葬其父于原阡。遂守不出,佣书课塾,年三十八终焉。论者谓其于父为孝,于国为忠,于夫为节,于身为贞,洵女中之烈丈夫云。

——节选自《皇明四朝成仁录卷三·道州死事传》

因为众所周知的一些原因,在我国古代,对于女性行医学医是较为排斥的,尽管如此,悠悠华夏历史长河中,依然闪烁着不少优秀的女性医生,她们医技精湛、医德高尚、救死扶伤、为民除病,深得后人的敬仰和称道。

巾帼医者,妙手仁心。

01义妁

15.jpg

义妁出生于西汉时期,是我国古代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女医,她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,十几岁就上山采药,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。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,她总是虚心请教,日积月累,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,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。传说,义妁自幼聪明伶俐,对民间医药十分偏爱,虚心好学,乐于钻研医术,遇有医生走村串户看病,她总爱跟着学,看医生怎样望、闻、问、切,或竖起耳朵,听医生讲解医理,并虚心求教。久而久之,她不仅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,而且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。有一天,外村抬来一个久治不愈的腹胀病人。病人的肚子胀得像一个灌满了气的皮球。义妁对病人仔细诊断后,取出几根针在他的下腹部和大腿部扎了几针,然后拿出一包自制的药粉撒在病人的肚脐上,同时给病人熬服汤药。三天以后,病人腹胀开始消退,呼吸变得均匀,不久就痊愈了。自此以后,义妁的医名便在方圆百里传开了。后来,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,便将她征入宫,封为女侍医,专为皇太后治病,深得太后的信任。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年老多病,汉武帝听人说起义妁医术高超,便派人专程暗访。结果证明义妁不但擅长内科疑难杂症,而且对外科、针灸也颇精通,所用药物只是些山间的草木藤叶,但疗效极好。于是,汉武帝便诏她入宫,封为王太后的特别侍医。她到宫中以后,果然将王太后的病治好了,因而深得太后喜爱。

义纵者,河东人也。为少年时,尝与张次公俱攻剽为群盗。纵有姐妁,以医幸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。王太后问:“有子兄弟为官者乎?”姐曰:“有弟无行,不可。”太后乃告上,拜义弟纵为中郎,补上党郡中令。治敢行,少蕴藉,县无逋事,举为第一。迁为长陵及长安令,直法行治,不避贵戚。他以案捕太后外孙修成君子仲,上以为能,迁为河内都尉。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,河内道不拾遗。而张次公亦为郎,以勇悍从军,敢深入,有功,为岸头侯。

——节选自《史记·卷百二十二·酷吏列传》

02


鲍菇

16.jpg

鲍姑名潜光(约309-363年),上党(今山西省长治)人,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,著名道士葛洪之妻,她自己亦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。

她出生于一个官宦兼道士之家,其父鲍靓,亦名静,晋代道教徒,官至黄门侍郎,南海郡太守,因鲍靓精通仙道,当时人们称他为“神仙太守”。

鲍姑自幼在父亲的耳熏目染下,对道教的教义十分有兴趣。其夫葛洪字稚川,是我国一千七百多年前的科学家,曾从郑隐学习,又拜鲍靓为师,学丹术,尽得其传。葛洪生平著书立说颇丰富,约有五百三十卷,主要著作有《抱朴子》《肘后救卒方》等书。

鲍姑嫁给了葛洪后,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,葛洪的著作中有甚多灸法急救术,与鲍姑之高明灸术有关。鲍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和环境,耳濡目染,专功道学医学,学有所成。

她以专治赘瘤和赘疣而闻名于时,以艾线灸人身之赘瘤,一灼即消,疗效显著。她长期与丈夫葛洪在广州罗浮山炼丹行医,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,取得显著疗效。“每赘疣,灸之一炷,当即愈。不独愈病,且兼获美艳。”

鲍姑不但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,加上自己坚持钻研,医术更加精湛,往往药到病除,人们称她为鲍仙姑。鲍姑去世后,当地人们在越岗院建“鲍姑祠”来纪念她,今广州三元宫内尚有鲍姑当年艾灸的穴位图。

鲍姑一生行医、采药,足迹遍及广东一带,她经常出没崇山峻岭,溪涧河畔,留下了很多传说。她足迹所到之处,至今皆有县志、府志及通史记载,曾有诗赞颂:“越井岗头云作岭,枣花帘子隔嶙峋。我来乞取三年艾,一灼应回万古春。”

鲍姑虽没有留下什么著作,但后人认为,她的灸法经验可能渗入到葛洪的《肘后备急方》中。该书有针灸医方109条,其中灸方竟占90余条,并对灸法的作用、效果、操作方法、注意事项等都有较全面的论述。据分析,葛洪并不擅长灸法,他的精力主要集中于炼丹和养生上。《肘后备急方》中收入如此丰富的灸方,可能与擅长灸法的鲍姑有密切的关系。

贞元中,有崔炜者,故监察向之子也。向有诗名于人间,终于南海从事。炜居南海,竟豁然也。不事家产,多尚豪侠;不数年,财业殚尽,多栖止佛舍。时中元日,番禺人多陈设珍异于佛庙,集百戏于开元寺。炜因窥之,见乞食老妪,因蹶而覆人之酒瓮,当垆者欧之。计其直,仅一缗耳。炜怜之,脱衣为偿其所直,妪不谢而去。异日又来,告炜曰:“谢子为脱吾难。吾善炙赘疣。今有越井冈艾少许奉子,每遇赘疣,只一炷耳。不独愈苦,兼获美艳。”炜笑而受之,妪倏亦不见。

——节选自《太平广记·崔炜传》


03


张小娘子

17.jpg

张小娘子生于北宋著名的“仁宗盛治”年代,是与晋代鲍姑、西汉义妁、明代谈允贤齐名的中国古代大女名医,相传其貌美心慧、精通百草、扶危救弱,声名远播朝野。

然而,“不为良相,则为良医”是说给男子的,虽然自淳化年间就已经设立太医局,发展医学教育,但招生“只限男生”。史籍上有关张小娘子的生平语焉不详,她治疗疮毒的绝活也发源于一个传说。相传她曾救助了一个病倒的游方郎中,得授一本医学秘籍《痈疽异方》,她聪明好学、博闻强识,学得一手绝活,开始为四乡黎民百姓治病,渐渐在当地闻名。

她为很多女性治病,为她们调制成护肤养颜的药膏,采撷春天的百花百草,研制成专治女性疾病的“女儿方”,为她们解除难言之隐。

后来张小娘子的事迹传到了皇宫,被仁宗皇帝得知,仁宗下旨请她来医治自己的“喘鸣”和爱妃的花粉过敏症,张小娘子不仅手到病除,还在自己原有秘方的基础上,不断调制出各种洗面方、洗头方、沐浴方、香衣方、玉颜方等供公主、妃嫔们使用,还为她们解决各种妇科问题。

仁宗皇帝龙颜大悦,称其为“女医圣”,赐名“张小娘子”。后来,任宗想将她留在宫中专门为妃嫔们诊病,她回答道:“民女一介草民,留在宫中已逾三月,家中夫君儿郎盼归切,故乡病夫患妇催声急。碧草生旧迹,绿琴歇芳声,山野故土才是我需要去的地方啊!”仁宗皇帝听罢,将张小娘子赐金放还,并敕封其诊所为“张小娘子诊所”。

自此,张小娘子回至乡中,继续悬壶济世、扶危救弱,声名远播,成为我国古代四大女医师之一。

秀川外科张生,本郡中虞候。其妻遇神人,自称皮场大王,授以《痈疽异方》一册,且诲以手法大概,遂用医著名,俗呼为张小娘子。又转以教厥夫。

——节选自《夷坚支乙卷·卷五》


04


谭允贤

5e65a84886195.jpg

谈允贤,(1461- 1556年),明代名医,她的《女医杂言》留存至今,不仅是现知女医最早的医学著作,而且是我国仅存的几种早期医案文献之一,且是专科医案。

谈氏一族,在当时,以儒鸣于锡,又兼以医鸣,谈允贤自小便教养在祖父母膝下,她的祖父见孙女天资聪慧,便决定让她弃女红,习医学,祖父指导她攻读各种医学典籍,祖母亲自为她讲解医书大义,去世前更是将一生所收集、编写的药方病理悉数赠与谈允贤。

她成年以前几乎读完了所有的家藏医书,同时,还帮助祖父母抄写药方、调配药材,不断提高着自己的医学储备。谈允贤在及笄之年出嫁,夫家姓杨,出嫁后她自己“连得血气等疾,三年没能怀上孩子,她查阅古籍,钻研女方,翻看祖母馈赠的医书,调和药方,不断自我诊治,试药,后得三女一子。期间若有病患所求,她也坚持亲自医治,往往药到病除,医术日臻纯熟。

时值封建社会,谈允贤不可能与男医生一样随处应诊,治疗的对象也只能是局限于女性或儿童。许多女子碍于男女之防,不愿请男医生诊治私病,渐渐拖成隐疾,而谈允贤精通药理,医术精湛,为人可靠,更容易让她们信任。

生必有涯,谈允贤结缘医道,本就得益于先辈所留下的医著,于是,她在治病救人的同时,甄选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三十一则,整理成一部《女医杂言》。该书记载的患者均为女性,所治疗的病证中,除部分内、外科疾病之外,都为妇科病,其中涉及习惯性流产、月经不调、产后诸疾、腹中结块、血崩、不孕等病证。病人年龄最大的69岁.最小的为6岁。

谈允贤的侄孙说,“祖姑杨孺人,以女医名邑中,寿终九十有六。生平治人不可以数计。余在龆龀,目睹其疗妇人病,应手如脱,不称女中卢扁哉?”

《杂言》若干,则皆吾姐杨孺人所经验者也。孺人聪慧警敏,迥出于吾兄弟辈,为祖母茹太宜人所钟爱,饮食动息,必俱所言,莫非医药,孺人能入耳即不忘,即不忘,书得肯綮,长复究极诸家秘要,而通融用之,故在在获奇